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摒息的海灣

當初找人接機其實是有私心的,想說既然都得過橋,不如藉機「遊車河」過灣橋(Bay bridge),見識見識所謂世界上非去不可的浪漫景點...無奈從SFO往Berkeley的路段竟然位於大橋的下部,結果是看到很多錯綜複雜的鏽鐵與塞車長龍....就這樣與美景「平行錯過」。

      這個月裡從很多不同的角度看了灣橋,在漁人碼頭,在Nob Hill的高點,在東灣大學路底,在Berkeley鐘塔,在高速公路上....直到今天,在搭公車往舊金山的路上,才算真的行經Bay Bridge(是在上面!!)。

忙碌的上班週間,路上清爽空曠。過海灣前乘客全下車了,我靠在車窗邊,獨坐在曬得暖燙的塑膠排椅上,瞇著眼睛看著樹葉尖篩下無數個明亮的小點。經過住宅區,上高速公路,當我發現高架橋下已是一片海水時,那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灣橋緊接著公路的盡頭,迎‧面‧而‧來‧

我抬眼看這巨大的橋,速度帶著我滑過一個又一個銀亮的弧線,就像摩西分紅海一樣奇蹟式的不可思議,我完全被海洋包圍,那樣親密卻也如此開闊。晴空下的舊金山灣平靜得讓人摒息,遠方冒著煙圈的的遊輪,貨船,遊艇,小小地,在距離中靜止停駐了,不管他們是即將結束或展開一段旅程,都只屬於海洋她的風景。

只是看著海,內心很激動,海面閃亮的波光蔓延到極遠,無盡無涯的美麗。而我得跨過了整個太平洋,才能來到她面前,像百年來無數慕名而來的移民一樣,冒險要親近她,管他未來是美好或危險,發跡或墮落,富裕或窮苦---為一場美國夢,為這令人摒息的美麗藍圖,不惜代價,只要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都願意賭這一場。
From Google search. 拍得比我好太多。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Fourth St. 小鎮悠閒

星期天早晨從窗外看出去,是北加州夏日獨有的清朗:空曠無雲的藍天,冰涼的風,亮晃晃的陽光,以及無數個應該拋下工作享受假日的理由。走在往辦公室的路上,忽然想起昨晚雜貨店的小墨苦心勸我:「千萬要把握明日好天。」於是,我馬上調頭往公車站走去,跳上51B路線往第四街商圈。

來Berkeley近一個月,第一次坐公車,莫名興奮。沿途東張西望後,很有我個人風格地--錯過了目的地,還一路坐到底站,來到眼前可見海鷗群飛,霧中灣橋,浪濤上小帆點點的舊金山灣邊。司機大姊見這個外國人一臉驚慌,好心說道:「你等十分鐘,我回頭接你回第六街站。」

迎著強勁海風,兩個人就打起交道聊開了,得知我是初訪美國的 "Cal something" (exchange scholar真是個謎樣的字眼),Shey覺得她有義務為美國這塊招牌盡點公民責任,在她眼裡我這個看似未滿18的黃人小丫頭,獨赴異鄉,非常勇敢,值得鼓勵。回程公車上,我的導遊Shey,沿途為我做重點介紹:「往那邊是舊金山,妳去過了嗎?這家海鮮餐廳超讚,左邊看到沒?很棒的日本菜,那是很好的果菜市場,...」,我就在後座大聲回應。以前我總是對老美那套「四海之內皆Buddy」嗤之以鼻,可是這次我非常非常感動,感覺對了,他們對妳好就是好,也只有在加州才有這般熱忱。

第四街商圈一如其他美國郊區市集,一條路上不過三四個街口就見底了,但若是再往下走,兩旁的木造民宅小屋幽靜美麗,樹叢後的花園裡有淡紫色鈴蘭花盛開,精緻的百葉木窗半掩,感覺誰在屋裡都宜室宜家。

我在朋友推薦的Bette's Diner吃了早午餐,是一家熱絡喧嚷的當地名店,一邊是餐廳,隔壁是外賣舖。帶位的先生從我進去到離開他都直呼我名:「Zoe在哪裡?Zoe這邊坐可以嗎?Zoe的菜還行嗎?Zoe要點菜,誰來一下...,」我忽然覺得他很適合在香港酒家裡跑堂,他叫我的口氣跟叫「叉燒包送這桌,妳知曉啊?」一樣,熱情卻又不耐煩。

坐在吧檯邊,瘋狂吃完三個蛋的herbs and cheese omelette ,四片北加州獨產的sourdough,炒馬鈴薯洋蔥佐酸奶醬,都美味,不過Double Cappucino跟pancake最好。來美後我才開始獨自上餐館,在這裡是很平常的,而且受到公平和善的對待,坐再久也沒人白眼催促,這點比台灣方便許多。
隔壁外賣舖點心櫃裡是多半是美式甜點,非常多裝飾,非常甜,非常大,非常恐怖。

街上有數家小店,書店,非主流服飾,藝術品,家具,鍋碗瓢盆。我逛了Crate&Barrel Outlet,CB2,Sur la table,喜歡居家用品的人進去後就很難走出來了,有設計感的家具,Le creuset, Staub都有好價錢,可惜我實在無力扛那些鐵塊回家。逛逛就好。

Peet's Coffee門庭前有街頭駐唱,是好聽的迷你爵士團,主唱和基本的弦樂,鼓,遠遠可聽的悠揚,咖啡座很滿,有的聊天發呆或看書,這條街的悠閒氣息有一半是靠他們撐起來的。

要說的是The Pasta Shop,在Peet's旁一家專賣義式進口食材店,可以拿空瓶去買橄欖油,連Rustichella的麵也可以稱斤論兩買,讓我想起小時候跟媽媽到南松山市場去「打油」「秤米」,少了工廠包裝,多了舊時光裡的惜物,明快,隨性親切。包了幾片Prosciutto di Parma,新鮮手桿的Revioli,自理晚餐。

後來走到另一頭的TAKARA SAKE清酒工廠逛逛,工廠裡有一室收藏早期釀酒器具,故權充博物館,得了些清酒釀造的知識,也在吧檯試飲了七種清酒,從dry到sweet,濃淡皆美。我可以算是沒喝過清酒,就順便跟他們討教一些基本常識,也小有收穫。後來買了一瓶「松竹梅的白壁藏」口味清雅,價格經濟。

在第四街悠閒晃過一下午,回來時天光還早,發現用僅有的時間做事反而效率更高。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Passion to my life

That's the road you choose, the road has to be taken.

It's difficult, but beautiful.

Sunday, September 05, 2010

一種本能的親近

在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二樓一隅,視線離開書本時,滿眼只見北加州富麗的陽光。

這棟建築寓含了西方對廣義的東方全面的想像與指涉,外觀像是中國水墨畫裡能找到的竹棚小屋,水泥與透明玻璃的樓梯結合出日式的極簡典雅,書架間裝飾有與天花板齊高的紅檜木板門,很像韓國古建築外牆常見的平拉門。敦厚溫暖的木桌島型羅列,樸實的灰岩地板暗自陰涼,兩面牆被落地窗取代,可看出設計師多麼耽溺這城裡獨有的陽光明媚。

比起SOAS圖書館---一塊方形的四層大樓裡塞滿圖書文獻,以英國嚴謹邏輯設計的動線,書多如麻,簡直像個國家機密檔案室,這裡顯得太優雅,太美麗。連書本也不可思議的乾淨清朗,封面多黏上膠膜,翻開書頁,迎面一陣新書的冷酸味,書脊緊密相夾.....當下打從心底泛起珍惜,我這個莫名其妙從台灣來的,竟是第一個閱讀者。

當然沒有最新的書,架上多半是紅遍兩岸三地的小說家,比如找不到胡晴舫卻有成堆的張小嫻。另,小說一如往例是較被看重的文類,這是很西方的思維,而我愛看的散文雜文,很幸運地找到了幾本,聊勝於無。

我在最角落的位子上曬著太陽,伏在桌前看完了李歐梵「又一城狂想」,冷調卻清爽的影評與香港雜記,數頁杜詩評註,抬頭時偶與對面的東亞研究學者微笑對眼。在一個時光無隙的下午,被中文書包圍讓我感到舒坦安心。

也許是到西方社會時年紀已不小,不幸我已極度依賴中文閱讀。不管學生時為考試為知識,抑或下班後看閒書打發時間,讀中文就像是呼吸一般本能,建構了我的存在感---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我能讀中文。對我而言英文閱讀一直都是很功能性的,從04年我正式把英文納入生活以來:讀書,讀論文,新聞,菜單,帳單,說明,購物...都只是當下存活的工具,必要時硬著頭皮拿出手,按著熟悉語法的條理邏輯,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很「有感的」閱讀英文,即便是看閒書亦如是。

而待在中文書群裡,卻是一種「無感的」近乎本能的親近。